会员动态

三色韶华忆青春 一腔热血壮豪情

       我是1981年1月调到农业银行江阴县支行工作的,作为一名在农行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金融,亲睹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变,亲历了江阴农行复建后的改革发展之路。抚今忆昔,百感交集!现将我亲身经历的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。
不负韶华 白手起家
       江阴农行复建挂牌后不到一年,我就到该行的农金股工作。复建营业初期,实力还不强大,支行领导为大力组织资金,决定举办第一期有奖储蓄,叫我主抓这项工作。那时,县支行刚复建不到一年,真是白手起家,没有人知道怎样搞有奖储蓄,我也从来没办过,可是大家的劲头都很大,不分白天黑夜埋头苦干。首先通过打听,常熟农行办过有奖储蓄,我就主动打电话向他们请教,接下来拟写有奖储蓄章程,向人民银行报备,联系公证处,设计打印宣传广告,发至基层农行营业所、信用社(以下简称所社)进行广泛宣传。同时设计有奖储蓄存单,再到扬州印刷厂印刷,共印制100万元存单(每张面值100元,1万张),印好后为了确保存单安全保密,我和股里两位同志一起乘长途汽车到扬州,将100万存单背到江阴。途中,为了加固存单,我还将腰间皮带捆绑存单,由于存单太重,竟然把皮带也拎断掉了。回来后同事们看到我的狼狈样,都笑弯了腰。当时全行没有一辆汽车,运钞车也是向县人民银行借的。因此,领取重要凭证存单也只能乘公交车去。然后将存单分发到各基层所社。通过一星期的努力全部售完。接着在江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开奖仪式,当时没有摇奖机,我就到常熟农行去借了一只使用,没有挂在大会堂中央的储徽,我就到县人民银行借用,全县近40家基层所社各派出10名左右储户代表参加,再加上澄江镇城区的群众,全县共有1000余名群众参加了开奖大会,大会堂都坐满了,开奖大会邀请了江阴县公证处派公正人员现场进行公正,当场开出了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等奖项。最后各所社按照开出的奖项三天后向中奖储户兑付奖品、奖金。
       通过成功举办这次有奖储蓄活动,特别是举行隆重的开奖仪式,取得了轰动效果,因为所有群众都是第一次看到如何开奖的,为全行继续举办有奖储蓄积累了经验,开了个好头。接下来,连续10多年每年都要举行100期左右有奖储蓄,吸储1亿元左右,最多的一年举行超过200期,吸储超过2亿元,最多的一次1992年举行“香港游”有奖储蓄,全行统一行动,1期就吸储1000万元。通过加大宣传、开办有奖储蓄,大大增加了存款,使农行成为当地储蓄最多、实力最强的银行,有力地支持了工农业生产。
改革创新 绿色发展
       1982年,根据中共中央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”的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,农民开始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我们认真学习中央文件,大胆跨出改革创新的步伐,由原来贷款只向生产队集体发放迅速转向为农民个人发放农业贷款。可是贷款的户数一下子要成倍增长,集体欠的老贷款如何处理?农户个人贷款如何放?要不要担保?等等一系列新问题,当时都没有经验。我们农金股的同志组成小分队,到月城公社搞试点工作,花半个月时间走访农户、生产队和大队会计、公社经管科领导,又同当地所社的同志一起商量,大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,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央制定的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重大政策,作为农村金融部门必须改革原来传统的做法,积极支持农户发展生产。通过试点,得出了具体做法经验:即原农业集体贷款仍旧由生产队集体用每年的提留归还,不分解到农民头上;农民个人开展农副业生产,需要贷款由个人立据承借,不需要担保,在贷款发放时,由农金员预先到各生产队摸清情况,弄清农户生产资金缺额,然后按需对农户发放。贷款资金采用转账结算,转到供销社生产资料、化肥农药经营部,再由农户提货,在秋后农户售粮取得收益时归还。在售粮时,由农金员坐镇粮站现场收贷款、现场吸收储蓄。然后召开全行职工大会,将这一做法向全县各所社推广。1983年,农行信用社对全县3938户农村承包户开户结算,发放贷款498万元,及时帮助农户购买化肥、农药等生产资料,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大发展。据县统计局统计,1984年江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10亿斤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
扶贫脱贫 喜领红旗
       1983年春,县政府号召全县各单位都要支持农业,特别是要帮助贫困大队脱贫致富,要派人到贫困大队蹲点扶贫。我们农业银行是支农的主力军,首当其冲,大家积极响应。我们在行长吴晋忠的带领下,到西石桥公社巨轮大队(后改名为社渎大队)进行结对扶贫,该大队经济非常困难,没有企业,集体资产为零,大队、生产队的农业生产、水利建设、干部工资全部靠银行信用社贷款过日子。我们刚去时,县支行决定给他们村里种一批行道树,支行组织了几十名员工到村里种树,刚巧下过雨,村道全是泥路,布满陷坑,一位年轻女员工的皮鞋都被陷在烂污泥中,不能动弹,脚也被崴伤了,大队干部把她背到简陋的办公室后,大家一起种树。现在,这批水杉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。
       面对这样的困难,我认为我是党员,应该带头吃苦,坚持蹲点在大队,白天与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、农户家中,帮助出谋划策,搞农副业生产,中午在农户家中随粥便饭吃便饭,有时在大队小学食堂搭伙,晚上步行3公里住在公社的小旅馆。我与另外一位年轻员工肖秋云善始善终坚持两年,始终不怕困难,直到该村脱贫。
       记得那时的一天晚上,我们在大队委办公室开完会议已是8点多钟,月色昏暗,我与肖秋云俩一起从小路步行回旅馆,看见前面地上有一条白色的路,大家心理一阵欢喜,以为上大路了,但脚一跨上去,却掉到水沟里。原来是一条洋龙沟(大水渠),两人爬起来,都成了落汤鸡,湿漉漉地跑回了旅馆。
       我们为了这个大队改变贫困面貌,帮助他们办了小五金厂,主要生产钢丝床及钢管床架,产品销往常州、江阴等地。还办了一个小型印刷厂,帮助他们向本公社、县农行及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介绍印刷业务。两个厂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,产生了可喜的效益,使大队集体经济开始壮大起来,已经能解决大队一切开销费用。在每年夏收夏种、秋收秋种,我们都亲自参与,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户向西石桥所社联系落实支农贷款。秋季粮食收获后,我们与村干部一起,一户户上门核实产量,用大秤、笆斗,一笆斗一笆斗过秤,核清丰收产量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,该大队各方面都有起色,终于脱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。1984年,江阴农行获得无锡市民政局颁发的扶贫支农优异成绩奖,我赴无锡市参加颁奖大会,领回了一面鲜红的奖旗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农业银行无锡分行  吕振兴